开云体育(kaiyun)中国官方网站-kaiyun登录入口

开云下载-波兰队再度突破困境,实力得到验证

  

  本文根据《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一书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

一、丰沛的物质,如何妨碍孩子的情绪发展

  阿丽莎就是这样的孩子,十六岁的她是个看起来很舒服的女孩,能说会道、迷人又聪明。阿丽莎的父母没法“明确指出”自己到底担心女儿什么,但他们怕她对父母“太过依赖”,而这样的依赖也是父母一手造成的,他们心甘情愿地为阿丽莎打点生活上所有的大小事,毕竟,她是这么乖巧、不让人担心,人见人爱、功课又好,此外,他们也对自己因为工作或社交需要不经常陪伴而常感到有罪恶感。

  不仔细观察绝不会发现阿丽莎有任何问题,可是她的父母的担心却是有凭有据的,在她那娴熟的社交技巧背后,阿丽莎的自我感觉简直像空气一样稀薄。阿丽莎的一生都由好意的父母、亲属和师长支配,剥夺了她为自己思考到底她想要的是什么的机会。

  我们可以说金钱并非阻碍阿丽莎发展的因素,其实是她的父母强调用物质来鼓励的教养方式,助长了以拜金主义取代青少年需要之难以处理的个人与人际关系。虽然这种教养方式并不局限于富裕家庭,却常在富裕家庭中发生,因为经济宽裕的父母由于自己的问题或压力,以至于很难跟孩子交心时,他们仗着足够的资源改用物质享受来满足孩子。

  这绝不是个好的交换,不仅传达了糟糕的价值观,也等于在情绪上离弃了他们的孩子,这么做无异于鼓励孩子抛弃内在的成长,让他们依赖他人和有形的物质来找到自我。对常以外在指标来衡量成功的富爸妈来说,当他们的孩子看起来表现得还不错的时候,的确会想得过且过,忽视内心里的小小不安。

二、拜金主义,带给孩子错误的价值观

  拜金主义是一种强调财富、地位、形象和物质消费的价值系统,那是我们评估物质比生活中其他东西,如朋友、家庭和工作,更重要的一种计量,让我们执着于一些外在的自我成就,对成年人来说就是声望、权力、钱财,对孩子则是成绩、衣服、电子用品。

  加州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当学生被问起为什么要进大学念书,大部分的学生会把最高的价值放在“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或“发展人生哲学”。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多数学生认为“赚大钱”是上大学最重要的原因。大学生价值观发生转变的这段时间,也正好是这群年轻人罹患忧郁症、自杀和其他心理疾病大幅升高的时期。

  拜金不只是保持肤浅的价值观,也代表容易选择简单的物质诱惑,而忘却了复杂的人际关系。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并对他人的需要漠不关心,拜金主义吸走了人生的目标和利他主义。

  研究清楚显示,我们自身的拜金程度会深刻影响我们孩子的拜金程度。当父母,尤其是母亲,把财力雄厚看得比亲情、社会或自我接受来得重要,他们的小孩就有可能拥有这样的价值观。换言之,利他主义的母亲会孕育出利他主义的孩子。

  拜金主义和利他主义的价值是背道而驰的,拜金主义是不成比例地专注在个人主义、强取豪夺和竞争上,利他主义价值推广的观念是群体的需要应该至少与个人的需要同等重要,比较幸运的人有责任帮助比较不幸的人,常常要靠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进步。拜金孩子的成绩比不拜金的孩子来得差,罹患抑郁症和滥用药物的比率也比较高。

  传达价值观是教养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别再讨论接下来想要买什么东西,不妨考虑与孩子分享哪些活动能让你有所收获以及如何提升参与的热忱,这些活动包括工作、读书会、志愿者或是社区进修课。与孩子谈谈,你如何在家中或外界做出良心的选择,帮助孩子了解健康的竞争与不健康竞争间的区别。当次文化的行进方向有所偏差,就得靠文化层次更高的成人导回正轨。

三、搞不定孩子就用物质来解决,注定会失败

  和孩子一起购物好不好玩?当然,如果你本来就打算要去购物、或需要为特别的场合购置物品,这时若能带着孩子一起去逛逛,就能同享亲子共处之乐。但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若必须靠着逛街购物来发展人际关系并只能在卖场上才能展现自己的实力,或当购物被视为减压的方式时,可就有大问题了。

  只要遭遇到疑难杂症就利用物质来解决,注定是失败的解决方案,遭遇问题应该要透过思考、洞察力和同理心来处理,而不是靠鞋子和皮包来解决。

  认为外在“物质”能够减轻情感上的痛苦,这种想法与认为药物或性爱可以达成同样效果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单靠外在事物并无法帮助他们处理艰辛的情绪,而是要发展自我内在的应变能力,才能在遭遇困难时提供一张安全的保护网。

四、拜金下的竞争,很危险

  拜金和竞争是一体的两面,只有不是很多人拥有的消费品才有神奇、创造的力量。当你可以在第三大道买到35美元的仿冒品,LV的皮包就失去了正字标志。拜金主义需要独有的光环,才能纾解一开始让他们成为拜金者的不安全感。

  拜金主义向外延伸的观念是人可分为“胜者”和“败者”、“拥有”和“缺乏”,父母需要不时地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确实避免了促使孩子互相竞争较劲,或暗示物质缺乏的孩子必须为不断竞争的价值观背书。一般而言,孩子视彼此为合作者,好过视对方为竞争者。

  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竞争上是许多富裕家庭的通病,造成的原因相当多元,可能是焦虑、自恋、缺乏安全感,以及拜金主义。不过拜金与竞争间的关联特别紧密,有份关于研究什么人选择与朋友合作、什么人选择“超越别人”的有趣报告,研究人员发现,拜金特质高的大学生,选择“超越别人”的可能性,远高于与朋友携手合作。

  一个孩子若想要进入普林斯顿或耶鲁这样的名校,就必须打败20个同样杰出的孩子。获准进入顶尖名校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如果父母能够同时强调品德与成就的重要性将会对孩子有莫大的帮助。倘若没有这两者的平衡,那么孩子在竞争时甚至可能欺骗他们最好的朋友。

五、孩子的内心伤口,是无法靠钱来治愈的

  我们希望避免训练孩子相信外在的奖赏能够带来个人的快乐,这并不是说外在的事物不能抚慰我们,坦白说,有时候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确实能让我们因此而兴奋,但我们也要认清,不论心里有什么烦恼,拥有外在物质只不过是一片创可贴。

  有时伤口是表面的,只需要一小片创可贴就能治疗,可是更深的伤口就无法靠创可贴治愈。创可贴只能暂时掩盖恶化的伤口,深层恶化的伤口需要更严肃认真的照顾。为了有效处理人生中更深的创伤,孩子需要能够内省、培养可靠的能力,帮助他们度过人生中无法避免的困境。

  我所认识的最聪明也最成功的富爸妈,都非常小心地不让孩子知道家里到底多有钱,他们让子女参与家事分工,但绝不会与孩子讨论自家的财力,毕竟,不管家里多有钱,其中没有半毛钱是孩子赚来的!

六、收买孩子,只会加深孩子的贪念

  由于富裕家庭拥有丰沛的金钱和物质资源,因此当父母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时,金钱和物质经常成为激励改革的动力。

  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做法,原因有二:第一、会让孩子养成拜金人格;第二、对仍在塑造判断力和培养冲动控制力的青少年会有致命的吸引力,教会他们依赖别人,而非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我们越迫切地想用奖赏买到服从,就越不可能成功。我们极力试图用物质收买孩子的事实,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我们正感受到庞大的压力和无力感。物质永远无法取代父母的关心、亲近和教养。

波兰队再度突破困境,实力得到验证

  对青少年来说, 这种方式尤其会带坏孩子,他们需要的是,利用每个可能的机会来培养诸如独立、自制和忽略同伴压力的内在应变能力。当孩子们自己能看清楚这些行为的好处时,会自动戒烟、减重和拒绝毒品。不幸的是,老是借由物质奖赏来塑造行为的做法,让这些孩子很难建立自信,自我相信即使缺乏外界、诱导式的指导,他们自己也有能力做出合理的决定。

七、内在的激励,才是促使孩子发展兴趣、能力的推动力

  内在的激励是促使孩子发掘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嗜好的推动力,内在的激励与奖赏不是绑在一起的,那是驱使孩子从事让自己获得满足的活动,也是所有真正学习的基础。

  相对于内在的激励可以驱使孩子自发地学习,外在的激励则能够驱使孩子参与活动。之所以如此,并非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而是因为孩子可以从中获得某些相关的收获,例如成绩、奖品、地方报纸报道。

  由于外在激励带给孩子最宝贵的不是获得学习经验,而是伴随而来的好处,因此反而剥夺了学习的兴奋。外在的激励容易将表现与学习混为一谈,与接受内在激励的孩子相比,这么做的结果是造成更低的成绩、更低的成就评量、更低落的学习兴趣、更差的创造力,以及更大的心理创伤。

波兰队再度突破困境,实力得到验证

  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媒体上都很努力地不断强调力求优异表现的重要性,其实真正需要教导他们的是坚韧不拔的价值观和对远大前程的看法,并且了解成绩好坏不代表学习能力,他们需要知道,原来父母重视的是努力、好奇心和求知的勇气。请试着为孩子有特别的兴趣而感到高兴,就是在这种内在激励、父母支持和发展兴趣的交互作用下,孩子的自我感才会逐渐成形。

  金钱不是罪恶,金钱并不会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造成情绪问题,也不会导致抑郁症、焦虑失调或滥用药物。是拥抱拜金主义的富裕文化、重视表现而非学习、看重外在激励而忽略内在激励、过度强调竞争以及鲜少有机会看到成年人展现怜悯和正直的情操,以上种种因素才是导致孩子生病的罪魁祸首。

  为了改正这些不足,我们需要教导孩子,物质并不能取代人际关系;我们需要鼓励他们发展内在的激励,并且降低外在激励的重要性。最后,我们还需要以身作则,不仅在家中,也要在社区里展现利他和互惠的精神。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